首页 历史故事文章正文

毛泽东主席的待人接物

历史故事 2024年10月12日 12:21 2.0W+ Ambition

对党内同志不搀杂个人感情

毛泽东与同志、朋友、亲人相交,各有不同特色。

党内同志交往,除非久别重逢,毛泽东很少显示出亲热。基本是威严而不拘礼节的。不掩饰好恶,不曲折违心,言简意赅,直截了当。

对党内同志,毛泽东不搞迎客送客之类礼节。他有躺在床上办公的习惯。我曾调查过,有时国家、政府和军队的主要领导同志来向他请示报告工作,他也并不起身,持续批阅文件。有时听了几句报告,才作个手势:“坐么,坐下说。”

如果毛泽东是坐在沙发上,党内同志来了他也基本上不立起身,作个手势让同志们也坐,坐下后有什么事就说什么事,闲话不多。

对于较长时间没见过的老同志,毛泽东要起身迎送握手,但是决不迈出门坎,除去人来时他本来是站在屋子外,否则是不出屋的。对于兄弟党的同志也是如此。

记得五十年代初,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秘密来北京访问。那天空上午,值班室电话铃响了。我抓起听筒,是周恩来总理打来的电话。

“主席起没起床?”周恩来问。

“没有。”我回答。

电话那边略一迟疑,又问:“什么时候睡的?”

“早八点。”

“银桥,你要叫起主席。胡志明来了,有紧要事……”

我来到毛泽东卧室,叫醒他,帮他擦把脸,便跟随他来到颐年堂坐等。不到两分钟,周恩来陪胡志明边聊天边朝颐年堂走来。我在门口小声说:“主席,来了。”毛泽东立起身,走到门口便停下来,不再多迈一步。多迈一步,出门坎了。他等胡志明迈进门坎,才举臂握手。胡志明很热情,讲中国话:“身体好吗?”毛泽东点摇头:“还行。你住得习惯吧?”两人就这样社交着来到沙发旁坐下。我便将茶水摆好。

谈话结束后,毛泽东送客到门口便停下来。胡志明由周恩来陪同离开颐年堂。

我的影象中,1948年粟裕已往线赶到城南庄参加军事聚会会议,毛泽东大步迎上,迎出门外,同粟裕握手。粟裕显得恭敬、激动而又热烈。两人握手时间很长,我听到一声“……十七年了!”不知是十七年没见依然别的什么意思?毛泽东破例跨出门去迎接粟裕同志,所以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毛泽东似乎是有意约束自己,不要同某一个或几个主要的党政军负责人发展起超出同志和战友干系的私人友谊。同志干系就是同志干系,尽量避免在同志干系上搀杂过于浓厚的个人感情。比如同周恩来,相助同事几十年,甚至毛泽东的衣食住行都无时无刻不得到周恩来的直接体贴和照料。毛泽东住的房间多数是周恩来选择的。战争年代和非常时期,毛泽东所走的路周恩来常要先走一段看一看是否安全,毛泽东吃的饭周恩来时时要干涉。他们的友谊应该说是深厚的。每当关头时候,毛泽东总是信赖地将大权交给周恩来。但是,我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没听他对周恩来说过一句超出同志干系的私人感情的话。

这所有,与我们党的历史和现状不无干系。长期武装斗争,各束缚区彼此隔绝,迫不得已辨别独立作战,求生存求发展,“山头”不少。正如毛泽东所言:“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毛泽东是全党的领袖,自己不该有亲疏,也不能让其他同志感觉有亲疏。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他在党内同志中没有过多过深的私交。

彭德怀和陈毅是比较突出的两个例外。

彭德怀与毛津东相交,带了浓厚的朋友味道。说话举止真诚、随便、粗豪,敢笑敢吵敢骂。转战陕北时,全党早已叫惯了“毛主席”,唯独彭德怀偶尔还要直呼一声“老毛”。他大概是党内改口最晚的一位。他与毛泽东谈话常常手势翻飞,声震屋宇,打组织枪一样。于是,毛泽东也谈兴勃发,笑逐颜开,完全是老朋友“侃大山”的气氛。就是现在年轻人习惯说的那种“侃大山”。这种状况持续到庐山聚会会议,彭德怀在山上最终两次“骂娘”。庐山聚会会议结束后,彭德怀再见毛泽东就变得沉默寡言,甚至拘谨了。

陈毅另有一番特色,每次见到毛泽东,常常脚后跟用力一磕,立正敬礼:“报告主席,陈毅前来报到!”大概是:“主席,我来了。”毛泽东将手一挥:“坐么,坐下说。”于是,陈裔便璨然一笑,放开了。他一放开,毛泽东的屋子便热闹起来。他与毛泽东有诗词交往,这属于私交。在党内与毛泽东创建起深厚私友谊谊的,大概也只有陈老总了。他又生性豪放,嗓门粗大,带有诗人那种特有的冲动和热烈的气质,说到高兴处真是手舞足蹈,而且伴伴伴随着热情洋溢的哈哈大笑,特别随便,特别富于感染力。

民主人士很讲“朋友义气”

公开社交,比如游泳,跳舞等运动,毛泽东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路,而且人多热闹为好。私下交往,毛泽东喜欢与老人,特别是被人们称之为“老古董”的保守色彩较浓的从旧时代过来的人打交道。他尤其器重一些知名的民主人士。

在私交中,毛泽东是论情论礼,很讲“朋友义气”的。刚进城时,毛泽东就让周恩来陪同,登门拜访了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和陈叔通等。毛泽东对党内同志迎送不出屋门,对于张澜、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何香凝、马叙伦、柳亚子等先生,不但迎送出门,而且亲自搀扶他们上下车,上下台阶,与他们携手搭肩漫步。

毛泽东与党内同志除工作干系,基本无来往。只有陈毅是例外,有诗词交往。毛泽东与许多党外民主人士却是私人友情深厚、交往甚频,而工作往来不多。

毛泽东与章士钊书信往来不少。有次,毛泽东看罢章士钊来信,手指尖在桌上轻轻敲两下,转向我吩咐:“你赶紧上街,买两只鸡,给章士钊送去。”

事先已是晚上七八点钟。我匆匆赶到街上,跑了几家副食店,总算买到了鸡,送到章士钊家里。记得老先生是住一个四合院,房子不怎么样,够破烂。我拎着两只鸡说:“主席送你两只鸡。”章士钊连连摇头:“谢谢,谢谢。”我说:“主席看到你的信了。”他举举那两只鸡:“知道了,这是回话。主席身体怎么样?”我说:“很好。”

我有些纳闷,两只鸡怎么是回话?章士气钊的信上说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当然无法猜到。返来向毛泽东学舌一遍,毛泽东笑而不语,留给我一个终生猜不透的谜。

这是1955年的事。

就在这一年,何香凝还画了一只老虎(tiger),用玻璃框框着,送给了毛泽东。这是一只立虎,毛泽东将画靠墙立住,反复浏览,象是琢磨什么。良久,对我吩咐一声:“是了,这只虎应该放东屋。”

我照办了,却始终不晓畅为何要放东屋。

黄炎培有一本王羲之的真迹,毛泽东借来看,说好借一个月。那一个月,毛泽东工作一停便翻开来看,爱不释手。我去倒茶时,常见他看着字迹琢磨,有时又抓起笔来对照着练。

大约是真迹太珍贵,黄炎培很不放心,借出一星期便一再打电话询问。

有一日,黄炎培又来电话了,电话一向打到毛泽东那里。先谈些别的事,最后依然问那本真迹。毛泽东问:“任之先生,一个月的气你也沉不住吗?”

版权声明
1、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等内容均为第三方作者提供、网友推荐、互联网整理而来(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本站将从快从速处理。
2、若您的网站或机构从本站获取的一切资源进行使用,请注明出处和链接。
3、版权问题请邮箱联系并提供侵权链接,邮箱:139508753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