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屋漏偏遇连绵雨。心境不佳的毛泽东,得了失眠症,一晚间睡不着,白天工作
没精神,人显得异常疲困乏力。据云,毛泽东之后变得昼夜颠倒,昼眠夜作,其源
始于此病。
蒋介石对于故乡热土,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待别是在他失意之际,总是退隐
于故乡,在那里使受伤的心灵得到慰藉。毛泽东也一样,有着浓浓的乡思、乡情。
在他失意之时,他携妻带子,以“养病”为理由,回故乡去了。他的中共中心秘书
一职,由罗章龙代理。
毛泽东是在1924年12月底离沪的。就在他离开后10多天——1925年1月11日,
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毛泽东避开了大会,也正是他心境郁然的写照。中共
“四大”在上海开了10几天,由陈独秀主持,出席者20人。聚会会议选出了新的中心执
行委员9人,候补中心执行委员5人,毛泽东名落孙山之外,连候补中心执行委员也
未当上,须知,在中共“三大”,毛泽东不仅是中心执行委员,而且排名仅次于陈
独秀!毛泽东避开了中共“四大”,正是他已预感到他的意见与“家长”陈独秀相
左,必定会在“四大”落选。中共“四大”,选举陈独秀为中共中心总书记,还兼
任中心组织部主任,这位“家长”手上的权更大了……
五 蒋介石出任黄埔军校校长
蒋介石倦恹恹地从广州回到老家溪口不多日,1924年2月29日便接到孙中山发
来的电报:
“沪执行部转介石兄:军官学校,以兄担任,故遂开办,现在筹备既着手进
行,经费亦有着落。军官及学生远方来者逾数百人,多为慕兄主持校务,不应使热
诚倾向者失望而去。兄全在职,辞呈未准,何得指然而行。希即返,勿延误”
孙中山的电报,使蒋介石在失落之中得到鼓舞,内中“多为慕兄主持校务”一
句表明,他在孙中山心目中颇为注重。于是,他在3月2日复孙中山,陈明自己“拂
然而行”的缘由:
“受人妨忌排挤,积成嫌隙,由来者渐,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蒋介石的话表明,他在百姓党内也非“春风得意”,而是“受人妒忌排挤”,
所以连百姓党“—全”代表都未曾选上。再说,在他事先看来,主持黄埔军校校
务,并非要职,更况且相传以“程潜为校长,蒋介石、李济深为副校长”。蒋介石
要屈居程潜之下,作为名副校长,这更使他“拂然而行”。
继孙中山的电报过后,廖仲恺又发了3通电报给蒋介石,催他南下。
蒋介石又磨磨蹭蹭了一阵,在4月14日才打点行装启程。21日到达广州拜见孙
中山。
4月26日,蒋介石终于到任,在黄埔军校作训词《牺牲为反动党唯,要旨》。翌
日,又作训词《怎样才是真正的反动党员》。
5月2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这一天
对于蒋介石来说是历史性的日子,是他手握军权的开始——虽说事先的他并未完全
意识到这一任命是他一生政治生涯的里程碑。从此,人称“蒋校长”,这是他第一
个带官衔的称谓。即便他之后成为总裁、总统,他的老部下依然称他“蒋校长”
——表明当年曾是他的学生,显得更为亲昵。
身为一校之长,时时处处为学生表率。蒋介石每日清早一听到起床号就翻身下
床,军服毕挺,风纪扣严严实实,三天两头向学生宣布训话,入夜则悄然巡视于各
宿舍、教室……蒋介石养成为军人生活习惯。
六 蒋掌枪杆子、毛握笔杆子同事于广州
1925年10月初,毛泽东已是三下广州了:头一回是去开中共“三大”,第二回
是出席百姓党“一全”大会,这一回则是仓促匆匆逃亡广州。
广州街头的孙中山像,披上了黑纱。画像两侧,则挂着对联:“反动尚未成
功:同志仍须努力。”
像一口洪钟坠地,1925年3月12日9时25分,身患肝癌的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发
出震动中原的巨响。临终前夕,自知不起,孙中山在病榻上口授遗嘱,由汪精卫笔
录,孙中山签名——这便是闻名的《总理遗嘱》。
孙中山逝世过后,汪精卫俨然成为孙中山的承当人,1925年7月,汪精卫出任
百姓政府主席兼军委主席。此外,胡汉民任外交部长,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许崇智
任军事部长。这样,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成为百姓党的“四巨头”。
此时,蒋介石尚未显山露水,只是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黄埔军校校长以及广州市
卫戌司令。
一个月后,声枪响,打破了刚刚形成的百姓党“四巨头”格局。
那是1925年8月20日上午9时50分,一辆小轿车驶抵广州百姓党中心党部,一位
中等身材、微微驼背的瘦削须眉,年近花甲,在一位年岁相仿的妇女陪同下刚刚下
车,枪声骤响,那须眉饮弹而倒,鲜血喷涌,急送医院,才一个多小时,他永远闭
上了眼睛。
此人便是“四巨头”之一的廖仲恺。那妇女是他的夫人何香凝。廖仲恺乃孙中
山的倚柱,百姓党内左派领袖。用事先中共广州一时委员会委员罗亦农的话来说:
“廖仲恺是中国百姓反动运动中的健将,中山先生死后,中国百姓党中真能持续中
山先生的遗志,现实上领导反动群众实行反动的头领。”
刺客的子弹,使“四巨头”变成为“三巨头”。
一名受伤的刺客,当场被捕,据传与胡汉民有纠葛。
当日,百姓党中心执行委员会、百姓政府委员会及军事委员会举行党、政、军
迫切联席聚会会议,决定成立“处理廖案特别委员会”,以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
人为委员,付以政治、军事、警察全权。胡汉民受廖案牵连,被排斥在外。于是,
形成为汪、许、蒋“三巨头”局面,蒋介石头一回进入百姓党领导核心之中。
经审查,刺廖乃由朱卓人、胡毅生、魏邦平、林直勉等主谋,内中有的是胡汉
民旧部下,也有的僚属许崇智。
于是,8月25日,蒋介石下令,拘捕胡汉民。
于是,9月19日深夜,蒋介石派兵包围许崇智司令部,迫使许崇智去沪“养
病”。许崇智身为军事部长兼粤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原本手下兵强马壮,
称雄广东。
“鹬蚌(clam)相争,渔翁得利。”那一声抢响,死了廖仲恺,抓了胡汉民,走了许崇
智,一会儿使原先的“四巨头”少了3个。“渔翁”蒋介石崛起,取而代之,把许崇
智的部队归于自己手下,成为百姓党内手握重兵的最有实力的人物——蒋介石在这
次政治大格斗中,头一回显示了他具备商人的精明和军人的铁腕。
正是在此时此际,毛泽东来到广州。两手空空,没有一兵一卒,毛泽东手上只
有一支笔。跟蒋介石相比,毛泽东一介书生,无权无势。
虽说毛泽东失去了他在中共中心的职务,不过,他毕竟依然百姓党的候补中心
执行委员。于是,他来到那刚刚响过枪声的地方——百姓党中心党部,在那里住了
下来。
毛泽东擅长写作,自然最宜于做宣传工作。倒也凑巧,百姓党中心宣传部部长
一职正空缺,便安排毛泽东出任百姓党中心宣传部代理部长,可算是最恰当不过的
了。
毛泽东是一位著作高手。他出任百姓党中心宣传部代部长,手上的笔杆子变得
异常忙碌。虽说此前他曾宣布过100来篇文章,但是他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作为《毛泽东选集》首篇,表明他自以为这是他的思想日渐成熟的开端。
毛泽东为1925年10月中、下旬召开的中国百姓党广东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起草
了宣言。
11月下旬,又为中国百姓党中心起草了《中国百姓党之反奉战争宣传大纲》。
12月初,毛泽东主编百姓党中心的《政治周报》。发刊词出自他笔下,《共产
章程与实非共产》等杂文亦出自他的手笔。
在毛泽东到达广州不久,他的妻子杨开慧携岸英、岸青两子也来广州,同住于
东山庙前西街38号。
就在毛泽东忙于起草宣言、主编刊物之时,蒋介石正忙于东征——征讨广东军
阀陈炯明。蒋介石被任命为东征军总指挥,而总政治部主任则是27岁的中共党员周
恩来。
那时,周恩来刚刚返国——离别祖国4年,1924年9月初自法国来到广州,他先
是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旋即脱下西装,穿上军装,被派往黄埔军校担任政
治部主任。从此,周恩来跟校长蒋介石同事。蒋介石颇为浏览周恩来的才干,只是
暗地里叹息:“可惜,这个浓眉大眼的周恩来是共产党!”
蒋介石率3万之众东征,依然国共相助,请周恩来出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
1925年10月1日,东征军出师。10月14日,首战大捷,一举攻克陈炯明老巢惠
州城。紧接着,蒋介石挥师乘胜追击,到11月底,荡平了陈炯明部队。班师归羊
城,蒋介石名声大振!
在蒋介石顺风顺水的时候,中国百姓党“二全”大会紧锣密鼓,预备召开:一
是根据《党章》规定,一年一度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二是西山聚会会议派们那么一闹,
另立中心,广州不能不开“二全”大会,对他们进行“弹劾”。
毛泽东自动参与百姓党“二全”大会的筹备工作,成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
会”的五委员之一。毛泽东还执笔起草了《中国百姓党对全国及外洋全体党员注释
反动策略之通告》。
广州百姓党中心党部门口,高高扎起了绿色松柏门楼,门楼两侧写着对联:
“反动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中心党部大礼堂内,高悬孙中山遗像,旁置
“奋斗”两个大字。1926年1月4日上午8时半,礼炮轰鸣,两架飞机在空中遨游,抛
撒着怀念品。9时,中国百姓党“二全”大会在中心党部大礼堂开幕。大会主席为汪
精卫,大会秘书长则为共产党人吴玉章。毛泽东坐在代表席上,他的坐位为15号。
到会代表的156人,中共党员约占有100来人。
蒋介石今非昔比。在百姓党“一全”大会时,他连代表都未曾当上。这一回,
他不仅是代表,而且在1月6日下午,向大会作军事状况报告。蒋介石成为“东征英
雄”,他慷慨鼓动地宣称:“去年可以统一广东,往年即不难统一中国!”
蒋介石报告毕,全场报以雷鸣般的掌声。此时,代表李子锋站了起来,提出一
动议:“请全体代表起立,向蒋同志致敬,勉其始终为党为国奋斗。”
在百姓党的历史上,在全国代表大会为一位并非领袖的人物起立致敬,尚是首
次。百姓党左派人士詹大悲(在“二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心执行委员)看不下
去,给大会主席团写了一信,要求从大会记录上删去李子锋的动议。不过,当年蒋
介石呼声甚高,成为百姓党的一颗政治新星,倒是由此可见一斑。
两天过后——1月8日下午,毛泽东步上主席台,作《宣传部两年经过状况》报
告。
在1月18日下午,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上台发言。事先的聚会会议记录上,这么记录
着:
一、甘乃光同志报告商民运动决议案。
二、毛泽东同志报告宣传部审查委员会决议案。
主席(引者注:即汪精卫):赞成者举手。(大多数,通过。)
三、蒋中正同志提出改良士兵经济生活案。
主席:以赞成照原案交百姓政府办理者举行,付表决。(通过)
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头一回同台报告,这也是毛泽东、蒋介石、汪精卫头一回
同台亮相——12年后,3人辨别成为共产党、百姓党、日伪政府3方首脑,形成鼎足3
分中国之势。
百姓党“二全”大会选举中心执行委员,252张选票中,有3张废票,即有效票
为249张。内中汪精卫、谭延锴、胡汉民、蒋中正均得248票的最高票。
毛泽东则以173票当选为候补中心执行委员。
七 爆发“中山舰事件”
毛泽东毕竟是农民的儿子,他熟悉农民,热心干农民运动。他在担任百姓党的
代理宣传部长过后,又兼任百姓党中心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
1926年3月17日的广州《民国日报》报道,昨日决定开办第6届农民运动讲习
所,选定广州番禹学宫作为讲习所所址,毛泽东为所长。
正当毛泽东忙于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时候,蒋介石却在3月17日的日记中,写
下愤懑不已的话:
“所受痛苦,至不能说,不忍说,是非理想所能及者。政治生活至此,何异以
佛入地狱耶!”
也就在3月17日这天,周恩来从汕头回到广州。机敏的周恩来,马上发觉蒋介石
神色不对,而且跟百姓党右派人物接触频繁。因为他与蒋介石同事已久,颇知底
细。
周恩来当即把蒋介石动向异常的新闻,通知张太雷。那时,张太雷担任中共广
东区委宣传部长,并担任苏联顾问翻译。周恩来要张太雷马上把这一状况转告苏联
首席军事顾问季山嘉。季山嘉听罢,并没有当成一回事。
历史证明:周恩来的调查力是那般的敏锐,判断是那样的正确,而他收回的
“预警讯号又是那么的主要!
翌日——3月18日傍晚,广州文德楼,正在寓所的李之龙,忽地接到一封由专人
送来的主要公函。
29岁的李之龙,湖北沔阳人,15岁9时便加入了百姓党。19岁入烟台水师军官
学校。1921年,24岁的他,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春,他奉命到广州担任苏
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兼秘书。不久,他进入黄埔军校,成为一期学生。之后,他调
到黄埔军校政治部,受周恩来直接领导。1925年10月,他担任水师局政治部少将主
任——他原本在水师军官学校学习过。1926年2月,水师局局长、苏联人斯米洛夫回
国,由他提任水师局代理局长、参谋长兼中山舰舰长,授中将衔。
此刻,李之龙接到要函,全文如下:
敬启者,顷接教育长电话,转奉校长命令,着即通知水师局迅速派得
力兵舰2艘,开赴黄埔,听候差遣等因,奉此,响应通知贵局,速派兵舰2
艘开赴黄埔为褥。此致水师局大鉴。
中心军事政治学校驻省办事处启
三月十八日
函中提及的“校长”,便是蒋介石。“中心军事政治学校”,亦即黄埔军校,
不久前改用此名。“教育长”则指邓演达。来人乃水师局作战科科长邹毅所派。
接公函,李之龙照办,当即写了两份命令,一份给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一
份给宝璧舰舰长。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当年陈炯明叛变时,孙中山便避难于此舰。孙中山去世
过后,为了怀念他,此舰改名中山舰。
中山、宝璧两舰接李之龙命令,便启锚驶向黄埔。
19日早晨6时,宝璧舰在一片朦胧中到达黄埔。1小时后中山舰亦驶抵黄埔。
既然两舰是“接教育长电话”、“转奉校长命令”而驶往黄埔的,到达黄埔后
立即向校长蒋介石报告。蒋介石不在黄埔。于是,两舰向教育长邓演达报告,而邓
演达竟不知有调两舰来黄埔之事!
此事如此蹊跷,之后经调查,才知是误传命令:
原来,有一艘上海商船在黄埔上游遭劫,请求救援。于是,3月18日下午4时,
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主任孔庆睿便命令治理科科长赵锦雯派舰一艘,前往援救。赵
锦雯又把义务交给科员黎时雍去执行。黎一经了解,黄埔附近无舰可派,便打电话
到广州,请该校驻省办事处办理。电话是办事处股员王学臣接的。王学臣又打电
话,请示办事处主任欧阳钟。不巧,电话语音不清,欧阳钟没有听晓畅是何人指
示,也就猜想一定是教育长的指示。派舰1艘,也被误听为派舰2艘。欧阳钟知道,
此事只有请水师局代理局长李之龙下命令,才能调动兵舰,而单凭教育长邓演达的
电话指示还不够,于是他又加上了“转奉校长命令”。公函送至水师局,李之龙不
在局里,作战科科长邹毅接此公函,派人送到李之龙家中。李之龙见是“奉校长命
令”,不敢怠慢,当即照办了……
邓演达迷惑不解,嘱令两舰原地待命。
正在此时,李之龙又通知,说是联共(布)中心使团要求参观中山舰。
这个中心使团团长,是资深的联共(布)中心委员布勃诺夫。此人乃十月反动
时攻占冬宫的5人领导核心小组成员。之后,他担任苏联红军政治部主任。他率由全
苏工会主席列普谢、远东区委书记库比亚克等10余人组成的联共(布)中心使团于
1926年2月初来华,先抵北京,再去上海,3月13日来到广州。他们得知中山舰是国
民党水师主力舰,又有着保护孙中山的庆幸历史,便希望上舰参观——这需要把中
山舰从黄埔调回广州市区。
李之龙打电话请求蒋介石,蒋介石才知两舰昨夜去了黄埔。蒋介石一面赞成调
回中山舰一面深为惊奇。
中山舰于19日下午6时30分,回到广州。
19日这一天,蒋介石在胆战心惊、疑虑重重中度过。他本来就对李之龙代理的
水师局局长存有戒心,因为他知道李之龙是中共党员,与周恩来过从甚密。他接李
之龙电话过后的第一个反应便是:中共私调两舰前往黄埔,会不会欲谋害他于黄
埔?
据蒋介石自述,他在接李之龙电话之前,曾3次接到汪精卫的电话,均问及他今
日去不去黄埔? 蒋介石又把苏联首席军事顾问季山嘉跟他的种种矛盾联系在一路,嫌疑中共、
苏联顾问团联合汪精卫共同陷害他。
他在3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
“上午预备回汕头休养,而乃对方设陷害,必欲使我无地容身,思之怒发冲
冠。下午5时,行至半途,自忖为何必欲微行,予人以口实,气骨安在?故决回东
山,牺牲个人一切以救党国也。否则国魂销尽矣。终夜议事。4时诣经理处,下令镇
压中山舰阴谋,以其欲摆布陷我也。”
这里提及的“回汕头休养”,是指到汕头东征军总指挥部躲避。
也就是说,接到李之龙电话过后,他“怒发冲冠”,先是预备到汕头避一下风
头。“行至半途”,下定决定,重返广州东山,终于在凌晨“下令镇压中山舰阴
谋”。
也就在3月19日,周恩来又一次通过张太雷,向联共(布)中心使团团长布勃诺
夫报告:
“看来,右派现在预备采取行动了,……现在的形势与谋杀廖仲恺前夕的形势
相仿,到处是谣言和传单。”
新来乍到的布勃诺夫,同样未曾正视周恩来收回的讯号……
毛泽东也“预感到要出事了”。当中山舰、宝璧舰驶向黄埔时,毛泽东问过李
之龙,李之龙答复他:“这是校长的命令。”
19日夜,第一军各部奉命“枕戈待旦”,毛泽东又要陈延年注意这一异常动
向。陈延年乃中共总书记陈独秀之子,事先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刚从上海
回到广州。他答复毛泽东道:“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只能提高小心,静观其
变。”
广州,风声甚紧。毛泽东对秘书沈雁冰说道:“莫非再来个廖仲恺事件?”
八 毛泽东头一回痛斥蒋介石
在汉字中,“旦”字的造形构思颇佳:一轮红日冲出地平线,那正是“旦”。
1926年3月20日的广州,当太阳尚未出现在东方,那些“枕戈待旦”的军队已
经奉蒋介石之命,全副武装,开始行动了。 蒋介石“终夜议事”,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与他同在广州东山、相隔不远的
毛泽东,在楼下跟沈雁冰不时打听着街上的动静,而毛泽东之妻杨开慧则在楼上陪
着孩子睡熟了。
夜色如黛,一队队兵士奉“校长”之命,影影绰绰穿过街道,分头执行义务。
广德楼李寓被兵士包围,新婚不久的李之龙被从床上拖起,当场被逮捕。
水师局被占领。省港罢工委员会遭围,工人纠察队被消弭武装。
苏联顾问团住宅受到羁系。周恩来被软禁。
汪精卫住宅被军队以“保护”名义包围。广州全市实行戒严。
接到蒋介石密令,何应钦把驻守潮汕的第一军中中共党员一切扣押…… 这是震动广州、震动中外的一天,史称“3·20事件”,或称“中山舰事件”、
“广州事变”。
导致这一事件,是因为黄埔军校交通股长兼驻省办事处主任欧阳钟在电话不明
的状况下,擅自作主,声称是“奉校长命令”。欧阳钟之叔欧阳格,事先任水师军
官学校副校长,与蒋介石干系密切。事件发生时,前任中山舰缴械和抓捕李之龙
的,便是欧阳格。李之龙则只是遵照命令办理而已。蒋介石本来就对中共、苏联顾
问团及汪精卫积怨甚深,借口中山舰驶往黄埔,声称“中共密谋发动武装政变”,
就把事态扩大了。
事态发生之际,毛泽东至为关注——虽说他事先在中共并非主要领导人员。他
马上要去找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一位工友通知毛泽东,他在文远楼附近见到
陈延年的秘书。据秘书说,陈延年到苏联顾问团宿舍去了。于是,毛泽东要去苏联
顾问团那里。
“路上已戒严,怕不安全,我陪你去。”作为秘书,沈雁冰体贴地对毛泽东
说。
他俩同行,离开了东山庙前西街38号小楼。
在苏联顾问团住处附近,毛泽东和沈雁冰见到许多士兵。有两个士兵拦住了他
们的去路。
我是中心委员,宣传部长。”毛泽东抬出了他在百姓党中的“官衔”。然后,
他指了指那位瘦削、穿长袍的大作家道,“他是我的秘书。”
士兵一听来者是“大官”,也就放行了。
他们进了大门,毛泽东把沈雁冰留在传达室,自己走进里边的聚会会议室。
沈雁冰如此回忆毛泽东事先的激愤情景:
我在传达室先听到发言的声音,像是毛泽东的。之后是多人发言的声音,最终
是高声争吵,其中有毛泽东的声音。又过一会儿,毛泽东出来了,满脸怒容。我们
回到家中坐定,毛泽东脸色平静了。我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毛泽东回答:据陈
延年说,蒋介石不仅逮捕了李之龙,还把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一切逮捕,关在一间
屋子里,扬言第一军中不要共产党员。据苏联军事顾问团代理团长季山嘉说:蒋介
石还要赶走苏联军事顾问团。我有点惊异,问:那怎么办?毛泽东回答:这几天我
都会在思考。我们对蒋介石要强硬。蒋介石本来是陈其美的部下,虽然在日本学过一
点军事,却在上海进交易所当经纪人搞投机,事先戴季陶和蒋介石是一伙,穿的是
连裆裤子。蒋介石此番也是投机。我们示弱,他就得步进步;我们强硬,他就缩回
去。我对陈延年和季山嘉说,我们应当动员所有在广州的百姓党中心执、监委员,
秘密到肇庆聚集,驻防肇庆的是叶挺的独立团……中心执、监委员到了肇庆以后,
就开会通电讨蒋,指责他违犯党纪王法,必须严办,削其兵权,开除党籍。广西的
军事头领李宗仁本来和蒋有矛盾,加上李济深,这两股力量很大,可能为我所用。
摆好这阵势对付蒋,蒋便无能为力……
这是毛泽东平生头一回跟蒋介石对抗、比武。不过,他只能向陈延年、季山嘉
陈述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发起,却不能要求中共照自己的意见去办。他毕竟尚
不是中共的决策人。起初,陈延年表示赞许毛泽东,但季山嘉表示反对。“季山嘉
这样一反对,陈延年也就犹豫起来”。虽说毛泽东再三跟他们辩论,声调越来越
高,嗓门越来越大,也无济于事。“3·20事件”现实上是蒋介石发动的一次政变。
他动用手上的枪杆子,一箭三雕,得到大胜:第一,拘捕了李之龙,打击了中共;
第二,汪精卫自称“受惊”,“心脏不宁,眼眩头晕,不能视事”,提出“暂时休
假”,3月25日他突然之间之间之间“失踪”,蒋介石掌握了党、政、军大权;第三,威逼苏联首
席军事顾问季山嘉离粤返国,苏方表示赞成。
蒋介石初试锋芒,一举成功。不过,他毕竟羽毛未丰,况且中共势力颇强,加
上百姓党内反蒋势力也不小,,他迫不得已作些收敛。他声称:“3月18日中山舰案,
是与中国共产党本部没有干系的。我绝不承认3月18日那的事件,共产党有什么阴谋
在内。”
蒋介石又声言,“对人不对俄”。他要求撤换季山嘉,但要求原苏联顾问加伦
返任。这么一来,蒋介石保住了“联共”、“联俄”的左派形像,却又在现实上取
得了大胜利。
蒋介石受到了中共总书记陈独秀的赞扬。1926年4月3日,陈独秀在中共组织刊
物《向导》上著文,称“蒋介石是中百姓族反动运动中的一个柱石”。使蒋介石颇
为得意……
九 蒋介石果然“得步进步”
倒是给毛泽东说中了,对于蒋介石,“我们示弱,他就得步进步,我们强硬,
他就缩回去。”
在“3·20事件”过后,中共总书记陈独秀“示弱”,蒋介石也就“得步进步”
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位瘦骨嶙峋、双腿瘫痪、年已半百的人物自上海赶来广
州,蒋介石待如上宾,安排他住在广州东山蒋寓对门,以便朝夕过从。此人为蒋介
石在“3·20事件”后站稳脚跟、“得步进步”’起了幕后谋士以至“导师”的主要
作用。此人姓张,名人杰,字静江,通常人称张静江。
张静江有过传奇式经历:他在20岁时,便患骨痛症,致使双腿行走不便。不
过,他却有一颗精明的商业头脑。他居然在巴黎开办通运公司,赚了大钱。1905年
冬,他返国后重返巴黎时,正好与孙中山同船,他仰慕孙中山,前去拜望,并表示
可以资助孙中山反动运动。他通知孙中山联络暗号,并说以ABCDE为序,倘电报中写
A,即资助1万元,B为2万元,C3万元,D4万元,E5万,孙中山听罢,将信将疑。两
年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时,同盟会本部经费匮乏,无计可施,想到了船上重逢的
那位新鲜的富贾张静江,便按联络密码往巴黎发电报,电文仅仅一个字,即“C”。
几天后,果然,从巴黎电汇来3万法郎,使孙中山吃了一惊!从此,孙中山的反动活
动陷于困顿之际,便向巴黎求援,张静江有求必应。不久,张静江加入了中国同盟
会,成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之后,他出任中国反动党财政部长……
张静江跟蒋介石也有着非同寻常的友谊。1920年,蒋介石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当
经纪人时,便靠张静江资助,认了四股。在张静江指点下,蒋介石投机发财。后
来,蒋介石失利,欠了一屁股债,又是张静江替他还清,并劝他依然去广州投奔孙
中山为好。在陈炯明炮轰永丰舰,蒋介石侍卫孙中山时,曾把两个儿子托给张静江
……
张静江得知蒋介石在广州发动“3·20事件”,专程从上海赶来,为蒋出谋划
策,成为蒋的幕后智囊。如张国焘所回忆:“他虽从未对外露面,却是人所共知的
幕先人物,”
1926年5月14日傍晚,已经从苏联回到广州的苏联顾问鲍罗廷,通知中共代表
张国焘和谭平山,说是当晚要去会面蒋介石,商谈要事。
晚8时,张国焘和谭平山驱车前往东山蒋寓,蒋介石又陪他们来到对面张静江寓
中。蒋介石向张国焘、谭平山透露了将于翌日召开的百姓党第2届中执会第2次全会
的一些内容并特别看护他们,中共在翌日不要闹事——这预示着翌日的聚会会议将对中
共有“大举措”。
翌日——5月15日,广州街头军警增强了巡逻,在警戒森严的气氛中,百姓党2
届2中全会召开了。毛泽东作为候补中心执行委员出席了聚会会议。孙中山去世后,百姓
党中心的聚会会议向来由汪精卫主持,这一回改由蒋介石主持,意味着蒋介石已成为国
民党的领袖。
对于蒋介石来说,这次聚会会议是“历史性”的。会上,经蒋介石提议,由张静江
代替汪精卫出任百姓党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由谭延凯代替汪精卫出任百姓党中心
政治聚会会议主席兼百姓政府主席。这么一来,蒋介石战胜了他在百姓党内最主要的对
手——汪精卫。虽说他自己并没有出任百姓党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但由张静江担
任此职,就等于由他担任。
走笔至此,顺便交代一下汪精卫的行踪:在中山舰事件爆发后,3月25日,汪精
卫便“失踪”了。外界盛传汪精卫经香港去苏联了。其实,汪精卫仍秘密隐居于广
州。他岂甘大权这般轻松落在蒋介石手上?他窥测着时机。无奈汪精卫手上无军
队,斗不过蒋介石。静观了一个多月,他知道已经没有希望战胜蒋介石,遂于5月11
日悄然离穗赴港。
还要顺便提一笔:蒋介石借助于廖仲恺事件,逼走了另一位资历、声望在他之
上的胡汉民。胡汉民来到苏联,宣布了一通慷慨鼓动的演讲。听说发生了中山舰事
件,听说汪精卫“失踪”,胡汉民兴奋起来,在4月29日回到广州,盘算着代替汪精
卫的空缺。不料,蒋介石不买他的账,萧瑟了他,弄得他好尴尬。无可奈何,胡汉
民只得坐船前往香港。
真是无巧不成书,胡汉民也是在5月11日离开广州。他上了船,竟然遇见那位
“失踪”已久的汪精卫!在孙中山去世后,他俩在百姓党内的地位均高于蒋介石,
被人们视为孙中山的接班人。眼下,却被蒋介石逐出,坐上同一条驶往香港的轮
船,真是不胜感慨!汪、胡的出走,为蒋介石上升为百姓党领袖扫清了道路。
聚会会议的另一主要议题,是讨论、通过由蒋介石、张静江研究多日而提出的《整
理党务案》。这一《整理党务案》是针对中共的,难怪他事先看护中共代表不要闹
事。
《整理党务案》规定:“凡他党党员之加入本党者,各该党应将其加入本党党
员之名册,交本党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保存”;
“凡他党党员之加入本党者,不得充任本党中心组织之部长”;
对于加入本党的他党党员,各该党所发之一切训令,应先交联席聚会会议通过”
……
这里的“他党”,现实上指的是中共。“整理党务”,现实上是从百姓党中清
除中共党员,虽说蒋介石一再声明“并不是限制共产党”。
聚会会议开了一周,通过了《整理党务案》,蒋得到了大胜利。
中共内部对于《整理党务案》争论猛烈,毛泽东主张“果断顶住”,但张国焘
作为中共中心代表,按陈独秀意见,要大家签字接受。毛泽东拒绝签字。
5月20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宣传部工作报告》。作报告时,大会由蒋介石主
持。
聚会会议结束过后,根据《整理党务案》,担任百姓党中心部长的中共党员必须辞
职。于是,在5月25日举行的百姓党中心常委会第28次聚会会议上,有这样3项议程:
“毛泽东同志提出辞去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请另荐贤能继任案”;
“林祖涵同志(引者注:即林伯渠)提出辞常务委员会秘书及中心财政委员两
职,请另选继任,以重党务进行案”。
在28日举行的百姓党中心常委会第29次聚会会议上,以上3案均“照准”。会上,
张静江同志提议请任蒋介石同志为组织部长,顾孟余同志为代理宣传部长。”
相关文章
抗日战争故事传奇战将——陈赓的故事主要内容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湘乡人。出生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他14岁时只身投奔...
2024-10-12 1.3W+
在台湾论坛上看的关于毛泽东 对毛泽东诸多网友有不同看法,有崇拜他的,有憎恨他的。 但是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有一种比较客观的办法,就是把一个人从历史...
2024-10-12 1.1W+ 历史
1971年2月,周恩来总理阅毕昆明军区呈上的《关于谭甫仁同志遇害经过初步调查报告》后,心情沉重地作了重要批示,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乃建国以来最糟糕的...
2024-10-12 2.6W+
一个人,一支枪,三颗手雷,竟将美骑二师堵截整整八个小时 1951年夏,来自四川江津的志愿军战士谭秉云,在朝鲜战场上陡然成为传奇式的英雄。 那一年的5月...
2024-10-12 3.2W+
徐向前作为一个低层军官,他对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联合斗争,并不放在心上。 对汪精卫公开与共产党决裂,却感到吃惊。 前几个月,当蒋介石公开“...
2024-10-12 2.3W+
第十名:南麻、临朐战役 1947年10月,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军在南麻、临朐发生激战。连续进攻十天,未能攻克两地,伤亡达五万多人,歼敌仅二万多人,被迫撤...
2024-10-12 2.1W+ 历史
北洋军阀是一个封建性很强的军事政治集团,从1912年到1928年统治中国达16年之久。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武夫横行,兵连祸结,社会秩序极其混乱。造成这...
2024-10-12 3.1W+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