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
  • 建站日期:2021-03-10
  • 文章总数:10227 篇
  • 评论总数:7 条
  • 分类总数:35 个
  • 最后更新:10月13日
文章 未分类

黄梅民间“留一犁”

Ambition
首页 未分类 正文

黄梅民间田地买卖中有一项习俗叫“卖田(地)不卖坟”,相传有一个既神奇又感人的民间故事。


黄梅民间“留一犁”
-文案区
-第1
张图片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娃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他虽然觉得新鲜,却未动声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更主要的是从那以后“留一犁”居然成为宛家的“祖训”。

说来也怪,宛家原本是世代农民。结果到了其孙辈头上不仅出了个大秀才,而且在省城会考时,名列榜首,新闻传来举县震动。因为这是黄梅有史以来的破天荒之举,所以黄梅县令非常正视。先是亲自出衙相迎,紧接着又让他骑马挂彩绕县城一周,着实令人眼馋。

在他之前,黄梅已经有一位姓石的真龙天子,在即将出世时因被人“破法”而功败垂成。在宛秀才过后,又有一位外号儿“帅猴儿”的渔民之子,在京城考了个探花。于是,老百姓将他们联系在一路,创造了一首“石盘龙,碗(宛)插花,帅猴儿,中探花”的民谣。

然而,严酷地说这位宛秀才并不是完全凭真本领考中的。原来,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碰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前面指点他。可是当他转头时却发现什么人都没有。

“请问先生你是谁?”。当那声音再次响起时,宛秀才不失时机地问道。因宛秀才再三追问,那声音才很不情愿地说:“我叫刘一雷。因为你们宛家有恩于我,才有昔日暗中指点之举。”宛秀才的父亲(father)说:“据我所知,我们宛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与姓刘的人家打过什么交道,更不存在什么恩恩怨怨。”

“你们说的那个刘一雷,该不会是耕田时的那个‘留一犁’吧?”宛秀才的母亲反问道。宛秀才名顿开,为了感谢“留一犁”暗中相助,宛家重建了那座孤坟。

之后,人们发现了这座墓里的随葬竹简,才知道墓主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鲍参军。鲍参军姓鲍名照〔公元414—466年)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出身贫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因子顼起兵时兵败黄梅,鲍照为乱兵所杀,尸骨不得还乡,故葬于黄梅。鲍照诗歌作风俊逸,对李白、岑参等颇有影响。有《鲍参军集》等传世。

有鲍参军在幕后指点,宛秀才岂有不名悬榜首之理?这个故事传开过后,黄梅百姓纷纷效仿,并慢慢形成为卖田地不卖坟地的习俗。

资料来源(湖北美术出版社〈楚俗研究〉)

版权说明
文章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许可协议授权。
版权声明:未标注转载均为本站原创,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如有侵权、不妥之处,请联系站长删除。敬请谅解!

-- 展开阅读全文 --
这篇文章最后更新于2024-10-12,已超过 1 年没有更新,如果文章内容或图片资源失效,请留言反馈,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民间故事神荼郁垒完整版简短
« 上一篇
张果老倒骑毛驴
下一篇 »
为了防止灌水评论,登录后即可评论!

HI ! 请登录
注册会员,享受下载全站资源特权。

热门文章

1
唤醒恋爱脑的清醒短句
2
超级温柔治愈心灵的文案短句
3
投稿有奖
4
2024下半年很火的一句话

最新文章

标签